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大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2023-12-05 22:45 来源:万热网 点击:

大明朝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肖铁军 地产圈杂货铺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兴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

苏辙的诗词比不上他大哥苏东坡,但凭这句话,弟弟的思想深度绝对在他哥之上,绝对是可以和王安石、张居正这些实战派改革家相提并论的,说白了,就是有钱能办事,没钱啥也办不成。

最近读历史,写写看法。先不说政治,军事,先从财政说起。

一、财政崩了

明末给人印象是啥,一面是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江南经济繁荣,都要资本主义萌芽了,地主商人天天纸醉金迷金瓶梅,哪一个是真的呢,其实都是真的。

1.皇族的食利

大明末期天启崇祯年间,人口近2亿,每年财政收入最高年份三千万两,连满清后期都是是上亿两,所以满清折腾那么久才被败光,其中农业税,2400万两银子,其次是盐税200万两,商业税三四百万两,却要拿出五成的财政去养14万的皇族食利阶层,甚至超过了军费和俸禄,每年赈灾款可以忽略不计。怪不得李闯每攻下一座城,第一件事就是绑票藩王,拉赞助,吃大户。

插一段,那为啥皇室消费咋那么高呢?

这要从朱重八说起,也就是朱元璋,明太祖,大明开国老板,就是下面英俊潇洒,骨骼精奇的这位。

老朱同志苦出身,得了天下之后,自然不能亏待自己家人,血浓于水嘛,老朱农民也讲究这个,其次,他觉得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就搞了封藩制度,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儿子们都封藩王,有事时让他们帮助守卫朱家天下。

还有就是老朱缺乏安全感啊,和他打天下的哥们弟兄各个身手不凡,连蒙古大元都打得到北方找北了,以后他老了,他的后代能hold住吗?老朱在明初短暂的和功臣蜜月期后,就下黑手了,他没有宋太祖有涵养,人家宋太祖好歹也是军事贵族出身,得了天下,请客吃饭时对哥几个说,兄弟们我最近睡眠质量不好啊,老想着黄袍加身这事,哥几个一听,卧槽,话里有话啊,麻溜的自己把兵权交出来,拿着养老金去颐养天年了。老朱心眼小,深知只有死人才最让人放心,大搞肉体物理消灭,来了个一勺烩,什么蓝玉案,胡惟庸案,把功臣杀了个精光。

看着四周都是自己儿子,他的心放下了,可是老朱肯定是历史课没好好上,前车之鉴比比皆是,西汉的的刘邦搞分封制,儿孙差点被七王之乱搞死,晋朝更惨,八王之乱,更是乱糟糟,藩王完胜。

老朱卸任后,他孙子建文帝有机会削藩,可惜操之过急,被他四叔朱棣搞了个靖难之变篡了位,永乐帝为了把自己位子修饰的来路正统,只能继承调整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翻译成白话就是,相当于国家出钱好吃好喝把藩王养起来钱养起来,藩王你只负责吃喝玩乐,其他事情都不许做,连出封地也不行,没有圣旨不能回京。这像啥?养猪啊,清朝也设藩王,但所有亲王终身不得离开京城,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乖乖的呆着,这也是养猪,只不过一个在京圈养,一个在京外散养。

朝廷养点人本来不叫事,永乐年间,也只有127人。嘉靖八年,载籍的宗室共有8214人。嘉靖四十四年李春芳《宗藩条例》记载宗室人口为男性12270人,女性16600人,共计28840人。《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23年(1595年),宗室总人口15.7万。据《南明史》作者顾诚的推测,崇祯年间的宗室人口约在20万左右。

猪吃吃喝喝越养越多,饲料都占财政支出一半,这哪还养得起哦?完全是趴在老百姓身上插管吸血,敲骨吸髓,一点都不为过。

2.官僚臃肿了

以前看书,总说大明官僚体系完善,说是都有现代国家官僚体系雏形了,嘉靖,万历爷孙俩轮流玩不上朝,躲猫猫,帝国一直正常运转着,但是效率真那么好吗?见图二,与同时期的搅屎棍英国比,行政支出占比是超过英国十倍以上,说明啥?官僚体系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甚至明朝效率还不及汉朝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大明当官的正常俸禄真心不高,比宋朝少多了,宋朝时高薪养廉,一个七品官宋朝时是月薪12万块,明朝时老朱对知识分子不友好搞的是低薪养廉,正七品县太爷月薪是7.5石大米,约1125斤米,折合现在2500块钱吧,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去靠以权谋私来混点吃喝的银子,制度的必然选择,总不能饿肚子吧。

所以大明是官多导致的行政支出占比高。

3.军费没饷了

打仗这个事,打得好能创收,打得不好割地赔款。一种是进攻型的战争,同期的英国佬军费比大明还高,但是怼完西班牙,怼荷兰法国,开拓美洲,印度殖民地,越大越有钱,因为打出来了市场。可是大明的仗大都是防守型战争,边防修长城,建九边,前期和蒙古瓦剌打,在土木堡把皇帝都被俘了。万历搞了个三大征,出兵朝鲜,把小日本打跑了,可惜也没有战争赔款补个差价。后期和满清斗,一直养着50万军队。

打仗要量力而行。上兵伐谋嘛,大明前期采取的是屯兵制,啥叫屯兵,就是平时开荒种地,战时打当兵打仗,七分屯种,三分守城,就像咱们现在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这玩意好在哪?省钱啊,自给自足哦。所以洪武永乐年间,大明军事非常强,把大元摁在地上反复摩擦。最后跑到边疆去吃草了。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屯兵制日益坍塌,为啥?

制度的堕落就像是食物腐化一样,接触空气面积越大,变质的越快。除了守备还涉及粮饷,土地,劳役等方面的卫所军户被卫所军官、宦官、权贵肆意剥削,为公的“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少数人指挥的仆役。军户社会地位低下,饭尚不能食饱,造成中后期卫所军户严重缺额的现象,只能改成募兵制,当兵打仗吃粮,五六十万募兵,财政入不敷出,仗越大越输最终,和李闯掐架时,被满清背后捅了刀。

4.钱哪去了

是民间没钱吗?

也是也不是,有人说老百姓苦啊,税太高了,其实明朝田赋也就是土地税一直不高,一直在十六税一左右,明初甚至在三十税一,综合下来税负也就7.5%,重吗?不算重,但是收得不公平,咋回事?

有种说法,明末东林党得势,导致很多政策非常不合理。

摘自方兴《从“苏松重赋”到“三饷”均摊》——

上表的数据显示,在辽饷加派中,北方农户的平均负担远远超过江南。而在江南,苏州、松江、常州又低于浙江、江西、福建。分别为0.056两、0.068两、0.088两。河南竟是苏州的7.32倍,是松江的6.03倍。即以口计,河南也是苏州的2.94倍、松江的1.61倍。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且长年受侵扰的陕西,户均也竟然是苏州的4.64倍、松江的3.82倍。即以口计,也超过苏州的35.29%。

再看看下图西北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比江南、福建湖广的赋税人均高很多,毕竟西北才多少人?

明末起义的几个带头大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都是从陕西造的反,是有原因的。

为啥北方穷,反而税负高过江南的数倍?

因为朝中当官的,大多是江南士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卖国可以,收税交钱的不行,大家都知道东林党,那不是知识分子,道德文章,正人君子吗?历史上真是这样吗?正人君子肯定有,但是大明的东林党气节,道德水准远不如大宋,

东林党最是祸国殃民,偏偏还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开口闭口都是为国为民道貌岸然。呃,与美国民主党很是相似。

书生误国,好容易出个张居正,还被秋后算账,当然,老张底子也不太干净。

所以越加税,北方老百姓越苦,遇到天灾人祸,小冰河期,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了。

除了这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制度缺陷,大明这么大盘子,关税几乎没为零,做道算数题,明末清初,郑氏集团和沿海养兵20万,一个兵军饷10两一年,一年200万两,如果以海外贸易利润20%算,200万除以20%等于1000万两,这要是收关税商税得多少?然而这些税收却没有流入国库,都流入了海盗汪直,军阀,闽浙财阀官僚腰包里了。

为什么这伙官员不但阻扰明政府收取关税,还百般阻扰明政府征收商税。

明朝中后期,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大部分年份财政都是赤字。

然而,只要朝堂上有人提议在沿海收取关税与商税时,一干沿海系官员就跳出来反对,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这个“民”当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东林党背后的沿海缙绅士族。

这票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得手软,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税。

明朝官员是通过科举产生,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读书人基数大而且水平较高,在统一科举考试中占尽优势。

明清两代,长江以南地区中举人数长期碾压北方地区,最高年份南方中举人数是北方的4倍(呃,所以,高考不同地区录取分数不一样是有道理的)。

清朝是高度中央集权朝代,皇帝权力很大还可以压制南方系官员。

明朝皇权远不如清朝,所以,明朝大多数时候国家政策就被南方系(主要就是东林党)官员所绑架。

举个例子,从万历十年至崇祯三年,内阁成员47人,其中33人来自江南地区,占比超过70%,内阁首辅几乎清一色是江南人,政策权、话语权被南方系垄断,想在南方收到钱才见了鬼呢。

在崇祯时代,东林党干掉了所有其他派系的官员,整个朝廷东林党一统天下,号称“众正盈朝”——

意思是,整个朝廷都是“正人君子”。呃,最后满清入关,投降最多的也是这票“正人君子”。

关税不能收,商税不能收,明财政已经很苦逼了,但更苦逼的是,明财政主要依赖的田税收入还有一个极大的漏洞。

中国自古官员士绅就不纳税,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

这个政策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极大的漏洞,因为有这个政策,所以,一般的自耕农常常“自愿”将名下的土地“投献”给官员与缙绅——

其实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

所以,历朝历代到了后期,土地兼并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政府税源急剧下降,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

同期的大英帝国,贸易利国,工业利国,商税为主,还建立了国债,国债是啥,说白了就是国家以国家信用做抵押,向老百姓集资借钱,干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然后发展贸易,买军火打仗,搞殖民地,有了市场,经济发展了,还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用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不容易,但是一旦建立,好处多多,比如原来的大英,现在的美国,美债那么多,依然是最强的国家,为啥?

如果大明能有这个制度保障,或许是另一番光景了。

还有一个原因,运输成本高,也就是搞商业物流成本高,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除了水路就是陆路运输,大家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咱们国家河流是东西流向多,南北流向少,而历朝历代恰好是北方消费,南方供给,分工大体是北方负责守卫边疆,南方负责后勤保障搞生产,产粮区和富庶区主要在南方,这就导致物流成本降不下来,比如运1石粮食,运费高达5石,再运到西北九边等地,得10石了。代价高昂,严重限制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一般水路的运输成本是陆路的二十分之一,这也就是英国,日本这些海洋国家发展贸易的先天优势,成本低是硬道理。

前面提到的军屯制度荒废,导致了兵饷激增,屯兵基本能自给自足,募兵制后,大部分粮食得从南方运来,成本太高,最终都得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实际税赋更高了。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大明没有铸币权!

大明货币主要是铜钱和白银,而中国一直是个贫银贫铜国,一年产量也就10万两,铜产量也不高,随着人口的争夺经济的增长,这个主要流通货币就严重不足,造成通缩,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金银本来就是贵金属,贵金属由于产量有限,有升值趋势,大家有了银子后第一反应是存起来,等升值后再拿出来。大家都这么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金银果然升值了。升值后大家发现之前的预期是对的,于是继续“窖藏”金银,流通货币进一步减少,继续升值,形成了“正反馈”,这套操作看着是不是眼熟,我国三十年的房价也是这个套路,尤其是前些年供应有限,持有成本低,但是流通性好,一般都会引发持有潮,进一步推高价格,如此循环,唯一的破解就是增加持有成本,房产税,或者增加供应,需要打破持续上升的预期,现在朝廷就是在做这些操作,扯远了。

大明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幸运的是赶上了第一波“贸易全球化”,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美洲大陆,西班牙崛起,在美洲发现大量银矿,英国,法国,荷兰相继发展海洋贸易,瓷器、茶叶、丝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拳头产品,畅销全球几千年的硬通货,大明对外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顺差。通过海贸,于是大量白银潮水般涌入中国,然后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

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

西班牙人在美洲驱赶着各种奴隶总共挖出来875吨金子,45000吨白银,大家可能对这个数没啥感觉,说件事大家就知道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总共消耗了这些金银的35%,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大明的国祚也没啥大问题,可惜,有利益就有争斗,海上的三个巨头,英法荷兰一直疯狂的打劫着西班牙海上运金船,大家仇富想发财嘛,西班牙当时只能维持着一支庞大到离谱的军队,400万人口的国家,维持着近20万人口的军队,20抽1,西班牙无敌舰队大家都知道,全欧洲的战舰加起来都没有西班牙多。

养兵打仗得花钱的,西班牙只好把美洲所有的金银全部拉到欧洲,那还有心思去大明买瓷器喝茶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 1618年到1648年,也就是天启崇祯年间,欧洲的小伙伴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天主教和新教的国家发生了群殴的三十年战争,西班牙打败了,再加上和荷兰一直打着八十年战争,同期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骤然减少,一叠加,蝴蝶效应增强版,明朝成了倒霉蛋,大明没钱,就没法打仗,所以西班牙和明朝差不多相同时期完蛋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大明为啥没钱的几个原因

(1) 皇家、藩王养猪齐折腾,一年干掉一半的国家财政。

(2) 官僚机构臃肿,公务员收入低。

(3) 经济上国家丧失铸币权,国家被动接受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也就失去经济宏观调控的抓手。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经济衰退。

(4)搞海禁闭关锁国,关税、商业税收不上来。

(5) 屯兵制荒废,兵饷剧增,商业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大明是国穷民富,至少在江南表面上是繁华盛世,一方面是皇族藩王,官僚、军头这些食利阶层,权贵阶层,纸醉金迷,巧取豪夺,另一方面灾民流离失所,路有冻死骨,所以明末是玄幻的,不知崇祯帝把绳子挂在那棵歪脖树上时,内心是怎样的心潮澎湃,五位杂陈。

如果大家觉得还行,我接下来再写下一篇

二、天灾还是人祸?

未完待续。部分文字选自网络及书籍,如有侵权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