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国家宝藏小知识-五代彩绘散乐浮雕

2023-12-13 05:46 来源:万热网 点击:

国家宝藏小知识-五代彩绘散乐浮雕

五代彩绘散乐浮雕

千年散乐动心弦,神采奕奕璀璨千年,玩音乐我们是认真的 !

彩绘散乐浮雕不是艺术虚构,而是现实生活的定格。它既是唐及五代时期女性服饰的鲜活标本,又是封建军阀奢华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伎乐与侍女阶层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简介

彩绘散乐浮雕出土于河北曲阳县北平王王处直墓,系汉白玉石浮雕女乐图,图中有人物15人,人物面朝墓内,采取面右方站姿,分前后两列,最前者为一男装司仪。乐伎均着长裙,有披帛,面部相似,丰腴圆润,仍存唐杨妃美人之余韵。乐者都梳有高髻,簪珠花,唯有前列居中弹奏曲颈琵琶的女伎,发髻梳法较繁杂。司仪戴幞头,手持一长杆,末端结有彩带,指挥众女合乐,前有二小儿作伴舞姿态。浮雕制作精湛,人物姿态生动,有似簪花仕女图神貌,确是罕见的五代石雕艺术珍品,具有颇高的艺术水平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前世

画面中,15个表演者手持不同的乐器,前后排成两队,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充满动感。这看似随意的乐队排序,背后可有大文章。

第一人是女性,女扮男装,跟盛唐比较开放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其实女性的地位这个时代是比较高的,他们的表情就比较自得悠然。这个人手中拿着一个棒,棒上还有双环丝带,身份应该是乐队的主持。下面是两名男性,这两名男性正在进行队前的表演,剩下的12名演奏者全部都为女性。 所以会把她们称为古代的女子十二乐坊。

崇尚丰肥浓丽的审美观

彩绘浮雕《散乐图》中,女子的体态、服饰、发式、妆容,皆有“晚唐遗风”。所有女性形象,无一不是面部圆润,丰满秀丽,其整体形貌,体现了当时人们崇尚丰肥浓丽的审美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

这12位美女绝对属于微胖界的代表。面容圆润,体态丰膄、腰肢轻斜,衣带飘飘,脑补出她们美美的样子。当然“胖”绝对不会影响视觉效果,那专注又妩媚的神情,妩媚动人的神态,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她们打call.就连她们所持的乐器,刻画得也是出神入化。

“石榴裙”的真实版本

由于在墓中被水土浸泡多年,彩绘浮雕散乐图,出土时都失去了最初的艳丽。但是,画面上仍有寥寥几抹红色,呈现出历经沧桑的绮丽。这几抹红色渲染的长裙,就是“石榴裙”的真实版本。

歌舞升平背后的故事

王处直是唐末、五代早期的义武军节度使。另外,该墓还出土了石雕武士、十二生肖等几组彩绘浮雕。在这里,既有气势威严的武士守护,又有奴仆成群的侍候供奉,还有歌舞演出的奢华享受,可见墓主人生前的显赫。

其实,唐至五代时期的墓葬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处直墓的规格相当于正一品大员,但王处直只是一个地方官,并非朝中一品,他的墓为何如此豪华呢?原来,王处直有一个养子叫王都,王都为了夺取王处直的军政大权,在王处直晚年发动了一场兵变,不但把他软禁起来,还下令杀死了他的心腹将领和所有子孙。两年之后,王处直忧愤而死。为了掩人耳目,王都为养父修筑了这座超豪华的双室大墓,以“彰显”其孝心。

五代彩绘散乐浮雕

今生古筝、琵琶、竹笛、现代流行音乐,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便成了点开文章开头的音乐听到的这段旋律,是不是既民族风又很时尚?而它的演出者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女子十二乐坊。一件件民族乐器经过十二位靓丽女子的演绎,爆发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曾被国际上多位知名音乐人点赞。不过他们肯定想不到,就在同一片土地,一千多年以前,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以女子为主力的乐队,展露她们神秘风采的不是文人墨客的名作,也不是历史学家的记录,而是一块很特别的文物——五代彩绘散乐浮雕。这是跨越千年的传承。

今生石本无言,是能工巧匠给它们赋予了语言,赋予了韵味;

石本无意,是能工巧匠营造了意境,丰富了内涵;

石本无魂,是能工巧匠缔造了它们的生命,并注入灵魂。

曲阳石雕,不仅是一种精雕细刻的传统技艺,更是一种精诚所至的工匠精神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曲阳石雕千年传承历史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曲阳雕刻艺术的首肯,作为著名的“雕刻之乡”,曲阳雕刻艺术正在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与熟知。

传承人:刘红立从事雕刻专业三十多年来,对雕刻艺术精益求精,先后带徒9000余人,培养出了一批批曲阳雕刻行业高水平人才。他的徒弟中有许多不仅创建了自己的雕刻企业,还带出了许多徒弟,大部分已成为曲阳乃至全国雕刻行业的中坚力量。

刘红立的徒弟闫现中说,在授徒过程中,刘红立言传身教,教会徒弟如何在雕刻选材中做到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我与刘总虽为师徒,但因为年纪相当,平常都以兄弟相称。他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好像外面发生什么都和他没关系。”

从汉代至今,曲阳石雕名匠辈出,并有大量杰作传世。之后的数百年间,还出现了众多享誉全国的石雕艺人和雕刻技艺。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之所以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于历代传人所恪守的“言传身教”的祖训。想要练就精湛的技艺,既需要个人的勤劳与悟性,更需要师父的悉心传授与严格要求,正所谓“得心应手处,口不能言”,“言传”总是与“身教”息息相关、如影随形。关键的技艺、经验与窍诀,需要在动手实践中适时由师父传授。真正学艺不仅是“相语以事”,而且要“相示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