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权衡: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与民族复兴之路

2023-12-06 17:39 来源:万热网 点击:

权衡: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与民族复兴之路

CFIC导读

在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民族复兴的?70年的经济建设史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启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又将对我国民族复兴道路产生什么影响,如何看待,如何应对?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做客东方蓝宝石,发表题为《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与民族复兴之路》的主题演讲,就上述问题分享了他的研究与思考。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浦东新区委员会组织部指导,由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主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大力支持的国资大讲坛第二十一期暨“四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第四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讲。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受邀出席,讲述“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与民族复兴之路”。来自沪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陆家嘴金融城两新组织的约150位嘉宾代表和党员同志现场聆听了讲座。活动同时通过新华社现场云直播,数万名党员在线收看、学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看直播回放)

主办方致辞

中国(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薛英平同志在致辞中表示,总书记号召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四史”教育学习的开展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这是促进我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新中国经过70年的奋斗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通过深入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规律,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在最新的统计局上半年数据中我们看到,虽然经受了两个月的疫情煎熬,但中国、上海乃至陆家嘴的经济依然强劲有力。世界各地的不安定因素非常多,美国、印度、巴西等确实让人担忧,但我们国家把疫情牢牢地控制住了,创造了一枝独秀的成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不断发展,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值此广泛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社联党组权衡书记为大家讲述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和民族复兴之路。共和国前行70载,上海在新中国史上始终担当着“排头兵和先行者”的重要地位和责任。而陆家嘴金融城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金融领域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主体承载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上海最重要的中央商务区,我们将继续与时代同行,契合经济脉搏的跳动,更加自觉坚持和贯彻新思想,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实现。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总裁张凤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期讲座非常特别,既是“国资大讲坛”,又是“四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国资大讲坛是为全国国资国企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展现新时代力量的平台;“四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是响应上海“四史”学习新要求,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更好指导当前工作的学习平台。今天的主题是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相信我们既能从中汲取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也能收获一场指导工作和实践的生动党课。

我国从1949年解放、1950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后,经济制度与政策经历了很多变迁,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变。中国曾经以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后开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活力。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也与新中国历史高度吻合。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我们大概还有6亿人平均月收入仅1000元,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中美经贸摩擦频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外部环境更加复杂。70年的经济建设史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和理论研究价值。今天权衡书记的讲述和思考,相信将为我们的国资讲坛和“四史”讲座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在物理上,她是陆家嘴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与东方明珠交相辉映,被称为“东方蓝宝石”。在功能上,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功能性平台、服务性平台和资源性平台。为此,中心打造了“国资大讲坛”“‘四史’学习教育”“院士讲坛”等系列讲坛。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还是陆家嘴楼宇党建的“旗舰店”之一,“党建服务中心”已成为上海党建的新载体、新窗口。

主旨演讲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围绕“新中国经济史70年变迁与民族复兴之路”发表主题演讲。他从“为什么要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的宏大叙事与成就和经验”、“聚焦两大奇迹和三个‘起来’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新思想为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奋斗”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新中国70年经济史脉络,阐述了我国70年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民族复兴大道,并就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中国的挑战与应对分享了他的思考和见解。

以下为演讲摘编:

一、学习新中国经济史 ,坚定中国发展道路

学习新中国经济史的原因,有几点必须要提出来。

首先是有助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都要遵从“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和自身建设规律。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四个自信”,是源于对这三大规律的准确认识。新中国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正确且准确把握好这三大规律,我们的路就比较顺;反之则会走弯路。

第二,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深化对新中国70年创造“两大奇迹”的认识。这两大奇迹是“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至今只有中国做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35年甚至40年,平均每年增速达到9.6%;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却能保持长期的社会稳定,表明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道路,历史发展的经验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学习新中国史,有助于不断深化和加强对党的领导的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70年以来的“三个起来”即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这就使我们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个判断和认识会更加深刻和清醒。

第四,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有助于不断深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自觉。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民族复兴的必然性、规律性。要把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听,让他们接受中国的崛起、发展、复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结果。

看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从麦迪森千年经济史数据来看,中国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衰落—发展再兴盛的过程,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确实发展得非常快,实际上按照货币购买力评价,2014年中国已经被测算为世界第一;按照汇率法计算,我们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通过赶超、崛起、复苏的过程就能看到,大国之间的博弈在某种情况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第五,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推动上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继续做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二、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

这一部分主要讲三个层面:一是勾勒出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是分享一些重大的历史成就,三是分享上海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

第一个阶段:1949年-1956年,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这个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出现大跃进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是那么透彻,所以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

第三个阶段: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改革”加“开放”,对我们“富起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阶段:1992年-2002年,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1年加入WTO以后,以全球规则倒逼国内的体制机制改革。

第五个阶段:2002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期我们发现,国家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环境问题、城乡区域协调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最后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第六个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党和国家还提出了“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以及一系列外交、经济、强军、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说,最核心的内容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目标就是推动我们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靠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经济真正强起来,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这70年串联起来,可以看到我们正处于历史上曾经的强盛-衰退到再次实现强盛和繁荣的上升的过程之中。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已超过18%。这背后,也折射出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二)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史成就

首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因为这一基本制度的建立,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弱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开放。第四,经济方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第五,形成了具有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三)上海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共和国前行70载,上海在新中国史上,始终体现“长子”的责任与担当。上海的经济基础非常好。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工业总值约占全国40%,职工约占全国43%。解放初,陈云提出“全国支持上海,上海支持全国”理念和口号。1953年到1988年,上海上缴财政收入4725亿,年均135亿——这就是共和国长子作出的贡献。到九十年代后,上海开始实施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系列方针,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启动,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取得举世瞩目的建设奇迹。21世纪以来,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2010年世博会、自贸区建设、进博会、五个中心建设、四大品牌等等,服务全国。

建国初,上海拉动全国经济增长,从1953年到1959年,上海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超28%;上海也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19年数据来看,上海以占全国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不到2%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3.9%的地区生产总值,10.6%的税收,10.8%的进出口贸易额,吸收了13.8%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光是经济总量,还有结构升级转型的贡献,2019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约72.7%,超过广州、深圳。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我们常说上海寸土寸金,2018年上海劳动生产率是26.2万元/人,超过全国11.8万元/人。当然,与全球领先城市的水平相比,上海的劳动生产率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在国内已经遥遥领先了。

三、新中国70年创造“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创造了“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和理论创新价值:

一是经济总量奇迹。1952年中国GDP仅为679亿元,2019年已逼近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GDP比重上升至15.86%,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2019年人均收入为9710美金,未达到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12376美元。只要有差距,就说明有潜力,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次虽然受疫情防控影响,一季度GDP增速为负,但二季度增速很快就转正了,也证实了总书记说的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坏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而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速度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5%,年均增长9.4%,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9%的增速高出3倍,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8.7%,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1970年工业占比首次超过农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

四是对外开放迅速发展。八十年代是全球产业转移时期,我国的人口红利与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加速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我们从相对落后的贸易国变成了出口第一、进口第二的全球货物贸易大国。

前面四条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奇迹,现在我们来讲讲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率快速提升;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降至2018年的1.7%;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7岁。特别是2009年后,中国调整后的人均国民收入净额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并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

其次,人类发展指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我国现在是全球科技论文发表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国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但现在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美国等一些政客认为,中国崛起和发展,要改变国际秩序、甚至取代美国的地位。我们一再表示,中国无意改变现行国际体系、和无意取代美国的地位,我们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维护者。目前出现的这些困难,背后反映的是美国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中坚持所谓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认为存在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则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用这个理念来超越“丛林法则”、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引领人类和平稳定发展。

最后,简单来说说“两大奇迹”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启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70年取得的“两大奇迹”及其发展经验,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推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实践发展的创新动力。我们还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以推动城市化道路为例,按西方的发展逻辑,人们全部进入城市,城市化就完成了。但中国没有这么完全这么做,中国立足我国人口大国和现实发展,我们一边推进城市化,一边推进乡村振兴道路,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再比如,我国推动工业化发展,也没有完全遵循所谓的“产业转移规律”,而是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快制造业升级转型,保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避免了西方国家出现的所谓“产业空心化问题”等。

另外,我们注重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不仅发挥市场作用,还发挥政府作用。在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基础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理论创新和探索,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大判断、社会主义混合所有制理论创新、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独创,形成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发展,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四、学习新中国经济史,更加自觉贯彻新思想,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奋力实现中国梦。

从历史回到当下,我们要看到,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重要历史,特别是我们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仍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特别是要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下,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另一方面,在这大变局之中,中国也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此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西方所谓的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等传统、落后的观念和偏见。我们提出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超越这种过时的理念引领全球和平发展。这个过程中,感觉最关键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尤其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加快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进而更好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当下和未来发展来看,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创新能力;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资源错配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快减税降费等等。

从劳动生产率方面来看,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高于印度,但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加快创新能力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研发强度持续提升,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0.89%提升至2010年的1.71%、2017年的2.15%。到2017时,中国的研发强度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和英国,但是仍然低于日、韩、美、德等发达经济体,需要持续提升;

第三,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加快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过去几十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比重基本都在30%左右,但到2008年后出现较大下滑。这就表明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出现一定问题,我们错配了一些资源,表现就是产能过剩,大量都是库存。在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们通过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产能利用率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中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改善;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推动TFP的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一个,要进一步加快实施减税经费。从世界银行数据来看,尽管我国总税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税费成本远高于世界上的主要工业强国,约为美国的1.5倍左右。国务院近年来也在进一步加强减税降费力度,增强企业的投资意愿。实现“六稳”之一就是要稳预期,确保企业家对未来的投资要有足够高的预期回报,企业才愿意投资。因此,要适当降低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等,注重保护投资预期。

以上是我对新中国经济史70年的理解、体会。回到当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使国家强起来,我们民族复兴的任务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谢谢大家!

活动现场

“国资大讲坛”往期回顾(点击下面标题可阅读)

邓志雄:四业并举时代的央企发展战略 | 国资大讲堂第一期

傅成玉:反思国企改革,应该如何坚持市场化方向?

童继生:用国际化视野为传统国企转型升级开疆拓土

刘江: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进行供应链金融创新?

余明阳:企业如何提升品牌价值?

礼赞四十再出发,国资大咖齐聚上海国资高峰论坛共话实践(上)

礼赞四十再出发,国资大咖齐聚上海国资高峰论坛共话实践(下)

李维安:改革关键期,如何防范国企治理的9大风险?

王国平:城市有机更新的杭州理念和经验

张杰院士:新科技革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张玉良:国企混改应“与谁混”、“如何混”、“怎么合”?

熊焰:新格局下,PE如何助力国企混改?

石力华:从老凤祥看国资老品牌如何改革创新(附对话视频)

沈伟国:发挥科创班作用,国有创投如何助力科创?(附圆桌论坛)

高红冰:从阿里巴巴经验,看国企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王战:长三角一体化的若干思考

王忠民:社保基金运作经验如何助推国资改革?

改革启征程,国资大咖共论2020新发展

共克时艰,沪上国企抗疫先锋与专家在线共论国企担当

后疫情时代,消费品牌如何"突围"?沪上国企在线对话

疫情按下企业数字化“加速键”,沪上国企探讨转型之道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陈奕屹;实习生:王彤欣、徐逸君、吴添豪、陈佳怡、周俊余

图片:徐逸君

主持:吴天宇

统筹:陈奕屹、张宏妹

微信编辑: 王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