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淝水之战后南北方各出现了什么局势(东晋肥水之战)

2023-04-21 10:51 来源:万热网 点击:

淝水之战后南北方各出现了什么局势(东晋肥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东晋没能趁机统一全国,归根结底在于皇权与士族的矛盾,淝水之战后,谢安支持北伐一度打到现在河北,但因为孝武帝任用司马道子,逼得谢安不得不让权,最终别说统一全国,北伐成果都没有保住。

淝水之战后,谢安北伐先后平定了兖、青、司、豫四州,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深入河北占据邺城。

淝水之战后,前秦四分五裂陷入内乱,东晋趁机开始一波流猛推,寿阳、谯城、襄阳、洛阳等或收复或投降,兵锋进淮南、陕西、益州,在这么大好的形式下谢安上书请求北伐。

东晋任命谢安都督扬、江等十五州军事,假黄钺,独揽东晋军政大权。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桓石虔等北伐。

谢玄派刘牢之率北府军精锐进攻兖州,占据鄄城,收复一众河南坞堡,后进据碻磝;高素进攻青州,占据琅琊;颜肱、刘袭进军河北,攻克黎阳,苻丕乞降让出邺城。

这是东晋自祖逖以来,第一次兵进河北,而且占据了重镇邺城,如果东晋上下齐心,好好经营,平定河北也有可能。而另一路西征,也收复益州。

一路高歌猛进,大有一举恢复中原的气势。

刘牢之虽然遭受慕容垂伏击,有所战败,并不惨重,但是东晋朝廷以兵败,将刘牢之召回,于是原本接受东晋粮食救济准备投降的苻丕杀了个回马枪,又占据了邺城。

此时司马道子以北伐久战,命谢玄分派将领驻守停止了北伐,在谢安、谢玄相继病死之后,东晋再次陷入内乱,淮北、河南等地再次失陷。

皇权与士族相争是北伐最终无功的根本原因

谢安主政期间,镇之以和靖,加上桓冲识大局,东晋难得内部团结,打赢了淝水之战,但是士族政治的格局依然存在,而新继位的孝武帝,颇有一副野心,想要振兴皇权,为了防止谢安成为第二个桓温,在淝水之战前,就任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分谢安的权力。

淝水之战后,谢安功高无赏,依附于司马道子太原王氏的王宝国向孝武帝进谗言,构陷谢安

而谢安是名士风范,于是主动让权,避居广陵,不久谢安病死,司马道子掌握军权,谢安幕府,都转入司马道子幕府,三年后谢石与名将谢玄也相继病死。

士族一时无杰出人士,司马氏掌握皇权与相权,一时振兴,但是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两个酒鬼随后就开始了权利斗争,之后便是东晋朝廷的内讧与天师道叛乱,东晋不仅无暇北伐,淝水之战后取得的成果也丢失殆尽。

对于东晋王朝来说,淝水之战也是一次险中求胜罢了,能打赢就已经是奇迹,何谈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呢?

东晋是八王之乱五华乱华后,各大门阀衣冠南渡的产物,开国皇帝司马睿在门阀的拥戴下以大晋王子身份继承皇位。也因为如此,东晋的朝堂上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皇帝没什么权威,当时甚至流行“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坦白开始东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君权最弱的政权之一了。

因为不统一,所以难以凝聚力量

东晋北伐基本不成功,理由有两方面。一个是东晋所在的时期南方虽然经过孙吴的开发但是其经济和人口远不如北方,国力不振。其次东晋有限的国力被王,桓,谢等家族分割控制,而这些家族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并不愿意协同作战。

就拿淝水之战来说吧,前秦符坚的大军虽是乌合之众的80万,但是战斗力强悍的嫡系部队兵力也有30万,反观东晋,能抽调的就只有谢家的八万军队,近在咫尺的荆州刺史桓温袖手旁观,这8万北府兵打败前秦就不错了,哪有余力反击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