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屈原为啥投江啊?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

2023-10-18 11:46 来源:万热网 点击:

屈原为啥投江啊?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因反对楚国外交政策而遭贬。后来,他听到了楚国被秦国所灭的消息,深感忧虑与痛苦,便在五月五日这个浴兰节的日子投身于汨罗江中死去,以反对当时楚国的腐败和险恶之风。此举被世人称为“屈原投江”,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富有深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题之一。

一:屈原为啥投江啊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 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 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 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 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 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他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 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 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 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 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屈原以死谏楚王。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抵御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 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屈原在《离骚》篇末 有“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最近,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并非死于自杀,而是被谋杀。屈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有着惊人的美貌; “湘夫人”是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制约的女人,她不能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 人”就是妻子。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了 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禁不住的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 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 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绑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 酷的历史悲剧。

二:屈原为啥要投江自尽

因为楚国的灭亡。

楚国的灭亡是对屈原最沉重的打击,也正是楚国的灭亡让屈原万念俱灰,屈原是个很有气节之人,他不愿为亡国奴,就选择了投河自杀。

三:屈原为何会投江

昭烈名臣

#屈原为何要投江#

公元前176年,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正在度过湘水,看着奔流的河水,再想想自己的遭遇,这个年轻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文章《吊屈原赋》。

年轻人是贾谊,一个万众瞩目的政治新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部级干部,只可惜爬得太快,引起了朝中老臣的不满。

倒不是对他个人有多大一件,而是老臣们都是军功出身,对于这个只会写文章的后背,自然是看不上的。

屈原为啥投江啊?屈原为何要投江自尽-第1张图片-

贾谊很委屈,于是他想到了100多年前,同样委屈难受的屈原,但贾谊不是屈原,贾谊只能是发发牢骚,而屈原则是,跳进了汨罗江,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屈原这一跳,惊扰了龙宫,从此每到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就成了节日里的保留节目,有人说端午节赛龙舟这些习俗跟屈原无关。

也许他们的起源跟屈原无关,但自从屈原那纵身一跃之后,端午龙舟和粽子,就跟屈原有了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些活动都是对屈原的纪念。

关于屈原为什么要跳江,这个事千百年来一直都有人不断诉说这个话题,有的是纯粹的好奇,有的是借他的烈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不管是哪一种,屈原投江这件事,都是一个鲜红的大印章,盖在历史这本大书上面,无论是谁翻到这一页,都会注视良久。

很多人都知道屈原是贵族,但不知道的是,如果按照后世的习惯,屈原其实是皇族,这一点很关键,贵族和皇族之间,只差了一个字,但对于国家的感情和责任那是不一样的。

既然是皇族,对国家就有比别人更为强烈的责任感,这一点屈原屈原做的很好,他能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的很好,只可惜政治这东西,并不适合屈原这种,感情超级充沛的诗人去玩。

搞政治的就得是张义这种不要脸的,也得是秦王这种突破底线的,很多人觉得楚怀王蠢到不可思议,秦国反复欺骗他,最后居然还要去秦国,这人傻到一定程度了吗。

楚怀王去秦国,那是因为秦楚两国有着十八代的联姻关系,正常人都不会想到,这一去秦国会彻底不顾及任何的规则和脸面,居然就扣留了楚怀王。

而且这事本来没这么严重,当年楚成王就曾经抓住过宋襄公,但不久就给放了,主要还是宋国人要求楚国放任,通过各种斡旋和手段。

可悲的是,楚怀王成了没人要的人,就跟后来的朱祁镇一样,瓦剌人抓了皇帝,以为这是一单大买卖,但很快北京城有了新皇帝,老皇帝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物。

但这事儿屈原忍受不了,屈原是中国第一个诗人,之前不是没有诗,而是因为此前的诗,都没有明确的

语言华丽想象丰富,这是楚辞的特点,跟北方的诗经传统遥相呼应,成了中古文学一南一北两大源头。

尽管楚辞的特点就是这样,但屈原的格外华丽,这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诗人,读他的楚辞,你会觉得他的感情早已飞上了天际,不属于人间。

先秦时代的人,本来也不是特别看重生死,你看历史书书,脑子还没转过来弯,这个人就莫名其妙自杀了。

豫让,要离,侯嬴,这些人自杀多少还能力理解,还有很多人仅仅是感受到屈辱,可能就抹了脖子,比如著名的两桃杀三士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夸张,起码你还能从中找出来一点点的逻辑,但尾生抱柱这个故事就有点彻底让人懵了。就因为和人约好了站在这里见面,连河水上涨了都不走,宁可被淹死,只能说后世的我们,可能是太看重生死了,以至于根本就不明白他们干嘛要自杀。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家,自己无能为力,自己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尽管有很多其他人的例子,但屈原的投江依然是动人心魄的。

因为屈原完全可以选择活下来,屈原最后和渔夫的对话很有趣,一个代表了老庄哲学,随波逐流好好活着。

但屈原代表什么呢?

屈原肯定不代表儒家,他狂放的气质,是儒家最反对的,为什么一定要代表些什么呢?

屈原就是屈原,一个独立的,不愿受辱的灵魂,王国维一定是懂屈原的,不想再受辱了,这是有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人,才能想到的。

现在为了碎银几两,随便侮辱,时代不同了,只粽子的甜口与咸口,才是人们关系的,尊严早就随着汨罗江,飘到汪洋大海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