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走近名家直播化妆换装眉毛嘴唇都有戏秦腔名家李小锋解读秦腔装扮之美

2023-05-14 04:38 来源:万热网 点击:

走近名家直播化妆换装眉毛嘴唇都有戏秦腔名家李小锋解读秦腔装扮之美

走近名家直播化妆换装眉毛嘴唇都有戏秦腔名家李小锋解读秦腔装扮之美

名家简介

李小锋 秦腔文武小生。生于陕西临潼。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剧团党支部书记,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5年,李小锋成为秦腔界第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研究生。

演出作品有:《周仁回府》《打柴劝弟》《白逼宫》《花亭相会》《盘肠战》《四郎探母》《寇准升堂》《状元媒》《浮士德》《金榜题名》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以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技巧丰富等特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一提到秦腔演员的功夫,我们会想到唱念做打这“四功”,其实,化妆也是演员必备的基本功。

昨日,华商报记者走进秦腔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小锋的工作室,请他来解读秦腔化妆、服装之美。同时,从现实生活的造型变身新剧《金榜题名》的吕蒙正,李小锋通过华商报一直播平台,向广大网友公开了难得一见的演员后台化妆、换装全过程。

秦腔同一行当不同角色是同一张脸谱

秦腔演员一亮相,美!为什么美?恐怕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美是一眼就使人悦目、愉快、满足的东西。”李小锋引用康德的话说,“戏曲的‘扮’直接塑造形象,是表演的起点。不但是出场的第一眼,而且在整个演出中都始终直观地影响着形象气质和演员的表演。”

在展示化妆之前,首先通过李小锋的几个经典角色来了解秦腔生角的造型。我们发现,其实无论是《周仁回府》《打柴劝弟》,还是《花亭相会》,所有生角的脸谱基本上是一样的,“秦腔每个行当有一个脸谱,是秦腔在流传过程中总结出的程式规范。戏曲造型的美在于它的化妆、造型全部都是写意化的,生、旦、净、丑的化妆造型都是通过精美的图案、色彩、方法、夸张、变形和美化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实质。”

化妆的艺术造型和表演是息息相关的,李小锋说:“演员在演唱的时候,观众的目光容易聚焦在嘴唇上。生角、旦角不像须生和净角有胡子遮住嘴唇,所以唇部的形状和颜色非常重要。戏曲艺术具有古典美,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古人讲究笑不露齿,戏曲表演的时候绝对不会龇牙露齿,这在我们戏曲演员相当于‘破相’。所以要训练演唱时不露上齿,这是戏曲的含蓄美。”

虽然要展示化妆,但是记者并没有看到化妆师,原来李小锋要自己来勾脸,“我们演出时是有化妆师的,特别是旦角的妆发复杂,需要化妆师来做。但我们学戏的时候,化妆是基本功之一。”

秦腔化妆程式下有精微的细节创造

生角化妆,其顺序是先打底色,再勾鼻梁、眼窝,接下来画嘴,最后画眉眼和腮红,颜料均为植物或矿物材料制作的油彩。而画脸谱的颜色,仅仅用到黑、白、红三色。演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勾画、晕染、调色。

化妆第一步是用肤色油彩底色遮住自己本来的面目,李小锋说:“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只是角色,所以从化妆开始,就要遮掉自己的面孔,按一定技法另外画出最美的眉、眼、口,在上面重新塑造角色的形象。”

化妆第二步是勾鼻梁与眼窝。只见李小锋用细笔在眉骨下、鼻子两侧勾画出红线,再用手晕染开,红色的部分类似时尚化妆中的暗影,鼻梁立刻凸显出来。底妆画完后扑粉定妆,以免表演过程中花妆。

“接下来就是描眉画眼,我们说‘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李小锋特别强调,虽然秦腔脸谱有一定的程式规范,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萌发精微的细节创造。比如眉的勾画,最早是画两条黑色的眉,后来在黑色眉毛的上下用两条红线来衬托,更显得英武。再后来发现这样容易在黑色和红色之间留白,所以现在都是先用红色打底,再用黑色叠画。“再比如唇部一般画饱满就可以了,但是往往嘴角会留白,我在实践中把下唇的两个角稍稍向上向外挑一点,就会让嘴唇带着笑意,帮助塑造表情。”

腕起笔落,化妆有如画国画。有意思的是,秦腔演员化妆也带着豪放与写意,只见李小锋并不用笔将眼线画实,而是用手指侧面轻轻向上一擦,油彩跟着向上飞去,形成自然飘逸的线条。

提眉吊眼

观众眼中的美 演员头上的痛

五官描画完后,人物的形象好像还是和舞台上不太一样。接下来将完成一个令妆容富有神采的重要步骤——勒头。

李小锋说:“勒头最主要的作用是提眉立目,也叫提眉吊眼。用勒头布上的带子把眉尾延伸处勒紧吊高。”只见他先用提眉布在头上缠了三圈,在脑后固定好,第二道缠上发色的网纱,第三道用将近两米长的水纱再缠,遮住前两道的痕迹。这么三道箍在头上,简直是戴上了金箍,李小锋说:“水纱里的水干了之后收缩,会更紧。很多初学戏的人都过不了勒头这道关,有的人甚至会晕、会吐。但是为了把美的形象留给观众,这就是戏曲演员要受的罪。”

勒头提眉,把演员从生活本相变成另一个美的艺术形象,整个面容顿时眉开目朗、神采奕奕,两鬓也被修饰,额头形成一个“月亮门”。记者注意到,勒头的水纱稍稍遮住一点眉毛。对此,李小锋解读道:“这是让眉毛更有向上延伸之感。提起的眉眼,向上就像两道光柱,稳定地支撑着夸张繁重的头饰,向下统帅着盘金绣银的蟒袍靠带,使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有了写意美的灵气。所以它是上下沟通、照耀着表演整体的生命线。”

提眉吊眼,让戏曲化妆和其他化妆区分开来。李小锋说:“现在有些演员盲目以‘写实’为美,模仿古装影视剧的化妆,甚至放弃了提眉吊眼,在舞台上不但相貌平平、不显神采,眉毛和眼角松塌下来,立刻失去了沟通上下的‘光柱’,生活化的本相和夸张写意的服装割裂开来,整体美感失去了平衡,唱念做打都失去了灵气。”

一套戏服“裹”了四层

腰带上也有戏

面妆化好之后,李小锋在合作多年的服装师,也是艺校同学代刚的协助下换装。代刚介绍,服装师在梨园行里被称为“箱官”,而职责又有细分,“大衣箱管理蟒袍之类的主演服装;二衣箱管理龙套服装;三衣箱管理盔头、水衣等等。”

李小锋一边换装,一边介绍,首先要穿上一层水衣,有隔汗防脏的作用。接下来要穿一种叫做“胖袄”的坎肩。胖袄的肩膀处增加垫肩,让外衣显得更有型。胖袄的外面戴上搭领,保护外衣领子。

演员裤装称为彩裤,根据角色不同穿不同的颜色,皇帝穿黄、劳动者穿青色、达官显贵穿红色。鞋子的形式根据不同角色来定,达官显贵和书生穿高靴、平民百姓穿草鞋,当然,这里不是真正的草鞋,而是用布做成草鞋一般的条纹状。

在这些衣物都穿好之后,再穿最外层的蟒袍。李小锋首先试穿的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剧团最新排演的秦腔《金榜题名》中吕蒙正的状元袍。看到衣服配的腰带,记者又萌生了一个问题,戏曲中的腰带为什么完全不收腰,而是一个大圆环呢?李小锋说:“腰带上也有戏,生角扶着夸张的腰带、踱着方步,表达的是一种志得意满的情绪。同样,演员蟒袍袖子多出一块白色的水袖,其实代表的是内衣的袖子,可以表达生气地拂袖而去,也可以表达兴奋挥舞袖子,服装在帮助演员表达情绪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演员会根据角色戴上帽子,皇帝的九龙冠、官员的乌纱帽、布衣的草帽,进一步区别身份。

数一数,戏服穿好,已经有足足四层,三伏天演下来一身水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开玩笑说:‘冬天冻死旦角,夏天热死生角。’”李小锋笑着说。

秦腔服装有“三不讲究”“八个有别”

当李小锋穿好吕蒙正的戏服,又让人产生了恍惚之感:吕蒙正是北宋初年的宰相,他金榜题名穿的状元服,和李小锋另一个经典形象——《花亭相会》中高文举穿的状元服怎么差不多呢?再者,李小锋在《白逼宫》出演汉献帝,穿的是对襟的龙袍,汉代的男子服制不是交领右衽的深衣吗?

服装师代刚介绍:“戏曲服装不是历史服装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舞台造型艺术,造型美观有助于演员表演。它用简单代替复杂,和观众约定俗成。”他进一步解释,秦腔的服装有“三不讲究”:不讲究朝代、不讲究地域、不讲究季节,“因为舞台上的演出,从古到今的剧目非常多,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可能完全再现,一部剧里的四季服装无法当场更换,否则不利于表演也不便于携带。而且中国戏曲的服装是手工制作,如果重工满绣,一件蟒袍的价格以现在来讲接近两万元。旦角的头面根据材质从近万元到三四万元都有可能,所以同行当类似角色的衣服通穿,不失为一个经济的做法,这里面凝聚了梨园行千百年来的智慧经验。目前我们看到秦腔的戏服,是以明代服饰为基础,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进行一些改变,可谓‘一套服装百代穿’。”

然而,秦腔戏服在一些层面有着严格区分。李小锋说:“秦腔的服装穿戴有严格的规范,‘宁穿破,不穿错’。秦腔穿戴还有‘八个有别’:男女有别,老少有别,文武有别,贵贱有别,贫富有别,番汉有别,正邪有别,情景有别。”代刚举例:“比如演到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服装整体和汉族没有区别,只是加个坎肩,加些皮毛,在帽子两边加上狐狸尾巴。”在我们直播的尾声,李小锋加上长发,头戴草帽,换上黑裤,系上腰包,变身《打柴劝弟》中的樵夫陈勋。

写意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它不仅体现在唱念做打上,也体现在化妆和服装上。我们希望通过秦腔名家李小锋的亲身示范和解读,能够让观众在下次看秦腔的时候,既欣赏它的美,又能领略它为什么美。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