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诸葛亮通过任用李严而缓解矛盾但未彻底消除,其死后李严很快去世

2024-06-24 22:59 来源:万热网 点击:

诸葛亮通过任用李严而缓解矛盾但未彻底消除,其死后李严很快去世

《李严传》记载:严,南阳人,少为郡吏,以才干见称,历事刘表、刘璋、刘备。刘备驾崩前,李严以犍为太守征拜尚书令,受遗诏副诸葛亮辅政,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严遂移镇江州(巴郡治所,今重庆市),留护军陈到为都督,驻守永安,统属于严。

在当时形势下,李严以都护屯江州,实际上是总揽蜀汉东部军政,与成都分陕而治。《吕凯传》益州郡大姓雍闿叛乱,李严以都护名义“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华阳国志·南中志》则谓“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人,以都护李严书晓谕闿”云云。常颀当为益州从事,益州从事行部入南中,不宣丞相、益州牧诸葛亮的教令,而以都护李严书晓谕,可见李严职任之重。

何焯在前举《义门读书记》中论李严“所以并当大任”之因,有些是比较准确的。他说:“既蜀土故臣,宜加奖慰;……荆土归操,严独西归,似有志操;理民治戎,干略亦优,是故取之。”李严初入蜀,为成都令。成都是益州首邑,大姓纵横,李严得居此任,看来是得到刘璋器重。他以刘璋护军而降刘备,于璋败备胜起了重大作用。他受任为犍为太守,压平郪县土豪高、马家,又助平越西夷王高定,于刘备有军功。这些经历使李严于旧人、新人中都具有受信任、被尊重的地位。

他在郡有兴业将军(后加辅汉将军)军号,握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得汉中地,“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按李严改名李平晚在建兴八年(230年),所以历来注家不信此李平即李严,但不能排除陈寿此处用李平之名记李严事的可能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李严以兴业将军列名上刘备为汉中王表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所载同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一事,这是刘备称帝的重要舆论准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太傅许靖等上言,历数其时上书称符瑞图谶者已八百余人,特别称述黄龙见赤水事,因为据他说,“龙者君之象也”。武阳为犍为郡治,犍为太守李严为此立庙作碑。

《隶续》卷一六著录此碑,称《黄龙甘露碑》,凡二,其一碑侧有太守李严之名,题名中有司徒臣某。另一碑有建安二十六年字,盖刘备沿用汉献帝年号,以示继汉。蜀有司徒始自章武元年(221年),即碑上所作的建安二十六年,是年以许靖为司徒,则前一碑有司徒名号者亦立在此年。这件事显示了李严对刘备特别效忠。刘备日后看重李严,与此当有关系。

李严后来以尚书令受遗诏辅政,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何以得骤居此职,陈寿未作交待,它书亦无说明。据知前此孙吴曾以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中都护之任略当孙吴之周瑜,而顾名思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职任更重于中护军,近于魏晋常见之都督中外诸军事,例为武力权臣所居。李严素有实力,他奉诏来永安,或有率所领兵以守峡道任务,成为夷陵倾败以后蜀汉安危所赖的重镇,因而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任寄。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调李严离永安、江州,欲得其兵以镇汉中,李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就是由于有此背景。李严辅政以后,处境有些特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颇为微妙。

李严

李严不得入成都,只是居永安为外镇,实际上无法起到刘备原来许诺于他的辅政作用,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也成为具文。他退而求其次,力图在江州扩大实力,巩固分陕之势。《李严传》则直谓李严“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华阳国志·后主志》还说李严欲效法魏国陈群、司马懿所为,要求开府,以与其时开府、领益州牧的诸葛亮等列。种种迹象表明,李兴是想使巴、蜀“分陕”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这当然是诸葛亮所不能容许的。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在酝酿中,不知哪一天将要爆发。

李严拥有实力和地位,自视甚高,一贯表现与诸葛亮相颉颃的态度。据《李严传》,严致书于由蜀降魏的孟达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诸葛亮亦有书与孟达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史谓“其见贵重如此”。按诸葛亮致书孟达,是以执政地位,在北伐出师之前引孟达为外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李严以都护屯驻江州而与孟达为境外之交,炫耀自己与诸葛亮相伯仲的地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李严还劝说诸葛亮受九锡,晋爵为王,动机何在,值得琢磨。诸葛亮复书谓“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亮以“并升”为词以尊李严,可以想见他委曲求全于李严的用心。

诸葛亮通过委重李严以表示对旧人的尊崇,暂时缓和了旧人新人的矛盾,但并不能消除这种矛盾。

诸葛亮废黜李严原因

建兴八年(230年),关中魏军有三路进攻汉中的态势。诸葛亮借此理由,命李严将二万人赴汉中,并以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典严后事。李严抗命不欲北行,筑江州大城,求置巴州为刺史,并求开府。诸葛亮表废李严时追叙这一段事情说:“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亮以李丰为江州都督典严后事,“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完全是作为促使李严北上,也就是调虎离山的条件而安排的。李严既然不得不离开长期盘据的江州,那么,诸葛亮进一步解决李严问题,就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建兴九年(231年),李严为祁山蜀军催督运事。诸葛亮废李严,假借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口实。据《李严传》,李严之表现为:一,喻后主指,运粮不继,呼亮军还;二,又诘亮粮足何以还军;三,并表上后主谓亮军退盖以诱敌。亮以严反复如此,为出严前后手笔为证,表徙严于梓潼为民。

《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谓严“横造无端”;《季汉辅臣赞》据亮所言,亦谓严“造此异端”。但是这里所说的李严举动毕竟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在蜀汉地居分陕的人所当为,颇疑其间另有文章。废徙李严,是解决新人旧人之争的关键,是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

李严被废徙,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季汉辅臣赞》注谓:“都护李严性自矜高”。《太平御览》引《江表传》:“诸葛亮表都扩李严,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剋,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这个材料,是陈震向诸葛亮提供的。陈震是刘备旧属,随刘备由荆入益,与李严的人事背景不同。

诸葛亮

《陈震传》载诸葛亮与蒋琬、董允书,谓“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险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由此可见,李严人多巧诈,桀骜不驯,难于共事,而且还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更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

李严所为“苏、张之事”,具体情节没有记载。《通鉴》太和五年(231年)胡注曰:“谓苏秦张仪捭阇其说以反复诸侯之间,今李平复为之。”这一解释,可以与《诸葛亮传》所说“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的用语相印证,承应当可信。李严所行“苏、张之事”,当指其纵横捭阖于旧人新人之间,肆其诡靡之说,挑起新旧不和,所以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由于涉及新人旧人问题,关系重大,不便独自处理,所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署者包括旧人新人在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

解决了李严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江州地区的问题:李严驻永安时,江州入旧人之手。费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费观是刘璋的女婿,李严的参军。费观以后是李严,李严以后是李丰。

诸葛亮死之时李严哀痛而死的原因

这个问题《三国志》里已经明确记载过了:“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蒋琬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李严已经被流放到梓潼达三年之久,从蜀汉的主政大臣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一介平民,李严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诸葛亮对他的重新启用。因此,李严对于诸葛亮病逝所表现出的悲痛,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出于自己不能再次获得朝廷启用的绝望。

李严是诸葛亮当年亲自下令贬黜的,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堂其实一直掌控在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这些人也都是诸葛亮最忠诚的追随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所以,诸葛亮虽死,但影响力依旧存在。

如此情况下,若诸葛亮不启用李严,那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更不可能违背诸葛亮的意愿而私自启用他了,尤其是李严与诸葛亮的矛盾,就在于是否继续北伐这件事上,蒋琬等人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因此反对北伐的李严又如何能够得到蒋琬等人的“特赦”呢?

还有一层,李严有保护自己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深受蜀汉人民的爱戴,这个爱戴我相信是真心的。蜀汉集团还是比较团结一致的,现在顶梁柱失去了,大家悲痛至于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再整李严,毕竟李严是诸葛亮在蜀汉头一号政敌。此时李严大哭一场,当然是逢场作戏,就会让人觉得其实李严和诸葛亮也没有很多的仇恨,其实他们之间还是很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