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柔和??琬酒32度3年价格

2023-10-20 03:07 来源:万热网 点击:

柔和??琬酒32度3年价格

柔和??琬酒32度3年价格也不贵,一瓶在200元左右。这款酒的口感柔和,入口顺滑,回味悠长,适合各种场合饮用。如果你喜欢甜酒,不妨试试这款酒。如果你想尝试一下烈酒,也可以选择这款酒。它的价格也不贵,一瓶在200元左右。这款酒的口感柔和,入口顺滑,回味悠长,适合各种场合饮用。如果你尝试一下烈酒,不妨试试这款酒。如果你觉得它的价格太贵,那么你可以选择这款酒。它的价格在200元左右。

1、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大权,与之不和的魏延不满杨仪,遂发动兵变,最终被马岱所杀。

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

诸葛亮去世

公元234年,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进攻曹魏。然而这次北伐和前几次一样,蜀汉军队又和魏军陷入了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而司马懿原本的策略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军无法击败蜀军,只希望和蜀军对峙下去,消耗蜀军的粮食,待到粮食用尽,蜀军自退。

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并未召集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商量,只是让杨仪和费祎负责统领各军撤退,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去世,杨仪和费祎按照诸葛亮之前的部署,传达军令,命令全军开始撤退。

魏延反叛

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让他危急时刻再打开。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谋反,想要夺取军权,自立为王。

演义原文: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兵变并非是为了谋反,这一切都是杨仪的阴谋。

杨仪本身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职位和资历都远逊于魏延,所以魏延本身就有点看不上杨仪。诸葛亮死后,军中二号人物都没能统帅大军,他一个丞相长史就敢统领大军撤退,这让魏延十分不满。正常程序,作为一号人物的诸葛亮去世,那么大军的统治权当然是属于二号人物魏延,但是现在大军却交由杨仪统领,而且还是带兵回川,这让魏延充满了怀疑。

于是,魏延快马加鞭,跑到杨仪前面,烧掉了阁道,拦下杨仪,并上表刘禅称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也上表称魏延谋反,于是刘禅向大臣征求意见。但是大臣们没有一个是帮着魏延说话的,全是帮着杨仪说话,这里可以看到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魏延追上杨仪后,被杨仪指挥军队击败,逃往汉中,结果路上被马岱追上,将其斩杀,头颅献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奇怪,杨仪为何会如此憎恨魏延,连魏延死后都不放过,魏延毕竟是军中大将,刘禅御封的大臣,杨仪的这些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杨仪这么对付魏延,到底是为了私利还是国家利益?其实如果魏延真心要反叛的话,为何不去投靠曹操,反而前去拦截杨仪大军?

姜维的做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姜维就在军中,而作为诸葛亮传人的他,见证了这一整件事情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仿佛就是在看热闹,这整件事情看起来让人觉得太奇怪了。

杨仪率大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立下大功,又得到诸葛亮的推荐,应该可以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做丞相了。但奇怪的是,刘禅仅任命杨仪为中军师,而是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心中不爽,对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感到不满,常常发牢骚,而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刘禅的耳中。

出乎意料的是,刘禅对杨仪这个“功臣”的处理十分迅速,他直接把杨仪革职查办,贬为庶人,流放到了偏远地方,在那个时代,流放到偏远地区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魏延果真谋反,为何刘禅不封赏杨仪,反而借机除掉杨仪?

而马岱,之后也慢慢的被雪藏,书中很少看到他的记载了。蜀汉中后期,本就缺少猛将,在这种情况下还雪藏马岱,不得不怀疑刘禅的用心了。如果当初姜维跟着杨仪马岱,估计最终也会落得个被雪藏的下场。

串联起整个事件,我们就能分析出最终的真相。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个很聪明的帝王,刚开始事发突然,可能会认为魏延反叛蜀汉,但是等后面魏延身死,杨仪回成都后,刘禅复盘整件事情,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杨仪为夺权而逼魏延兵变,魏延其实并非想要反叛,不然他大可直接投靠曹魏。而杨仪这种设计擅杀大将的行为,在刘禅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大权尽揽,他死后,刘禅怎么会允许再出现一个大权臣呢?因此,那杨仪则是必死无疑。

杨仪被废为庶人,距离魏延被杀,仅仅一年时间。如果姜维跟着杨仪对付魏延,那么刘禅肯定会认为姜维是杨仪的人,在一年后除掉杨仪后,也就不会重用他了。

总结

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而一年以后,杨仪被查办,马岱被雪藏,事实证明,姜维当时真高明。

姜维在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中,保持中立,才笑到最后,在蒋琬、费祎死后,掌握大权,并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北伐。

…除去一个军事方面竞争对手,再去掉一个政治对头,对姜维来说实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事,何为不坐山观虎斗……

这是一个好问题,姜维是带兵的将领,他有能力来调节杨仪与魏延的矛盾。

但姜维没有丝毫的动作,这又是为何?

史书对杨仪斩杀魏延这个桥段,有些讳莫如深。在诸葛亮传、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即便是在杨仪传,也仅仅是提了一提杨仪斩杀了魏延,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只有在《魏延传》中,陈寿老先生具体记载了魏延被斩杀的过程,而且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对于退军及身后事的安排。

这是分析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依据。

诸葛亮对于撤军的安排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秘密商议其病逝后如何退军以及节度之事。

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蜀汉高级官吏,诸葛亮与他们商议此事是在情理之中。

但魏延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前汉中太守,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大将,更是蜀汉举鼎轻重的大臣,其影响力远在杨仪等人之上。但诸葛亮居然没有向魏延透露其丝毫的战略意图,更不必说商议此事。

这事就不符合常理,虽说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诸葛亮的参谋臣属,魏延是带兵大将,丞相做出了决策,魏延执行就是了。但情况特殊,诸葛亮因为病困更可能要病亡,而不是兵败或粮尽而撤军,这与以往的撤军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将领,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亮必须要跟魏延商议此事。

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命杨仪等人秘密行事,这其中就大有猫腻。

诸葛亮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这没啥问题,魏延作为经久沙场的老将断后是很稳妥的。但后面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魏延拒不从命,大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对于魏延的这个态度,诸葛亮的安排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这是听天由命的做法。

除了这个安排,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

诸葛亮把魏延叫来,把退兵的计划通知于他,如果魏延拒不从命,直接以违抗命令为由将其杀掉,然后大军退回。

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难道诸葛亮真的算到了杨仪会安排马岱能够斩杀魏延吗?

如果马岱杀不了魏延,魏延直接与杨仪等打起来,两败俱伤,司马懿趁机围歼蜀军,拿下成都,蜀汉岂不就此玩完了呢?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此时却如此冒险,可以说完全置蜀汉于不顾,只顾全自己的名声。

尽管诸葛亮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太过冒险,如果魏延有一点小人之心,把问题看得复杂一些,魏延就不会被轻易斩杀,恐怕事情很难收场。

但魏延的确是不老道,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学徒工。

魏延被斩杀的过程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杨仪派遣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探测魏延的意图。

魏延的态度很明确,说:“丞相虽病亡,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属都可以回去为丞相发丧安葬,我率领诸军继续进攻曹贼。为何一人死亡而废掉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哦,岂能为杨仪节度,替他做断后的将军呢?”

魏延直接把矛盾指向了杨仪,这个态度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魏延毫无隐瞒的表露出来。魏延立马与费祎一同商议返回及留下的人员,并命费祎作手书与自己一起联名,通告诸将。

费祎配合魏延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忽悠魏延,说:“为您考虑,我应该回去劝解长史杨仪,他不过是一介文吏,基本不懂军事,必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

魏延也单纯,就答应了。费祎出门后便飞马而去,魏延马上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已经追不上他了。

魏延派人侦查杨仪等人的行踪,得知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事先部属开始行动。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撤退,所过之处全部烧掉了栈道。

魏延、杨仪都各自上表朝廷指责对方造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连连抵达成都朝中。

后主刘禅就此事询问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魏延首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也就是王平,因为小时被收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亦名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作为!”

魏延的手下知道是魏延做得不对,就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就溃散了。魏延只得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夷灭其三族。

朝廷为了防止变乱,急忙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诸营北上,走了数十里,就得知魏延被杀的消息,蒋琬率军返回成都。

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费祎逃离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锋,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马岱斩杀魏延等等,魏延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究其原因,一方面魏延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自己的嫡系,没有人与魏延一致;另一方面,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人再有信心能够战胜曹魏,所有人都希望大军撤回。没有人愿意跟随魏延继续北伐,而且撤军是丞相的遗愿,诸葛亮的威望不是魏延所能比的。

不管魏延出于何种目的,拒绝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就是自绝于蜀汉。

魏延被杀,是咎由自取,但自始至终不见姜维有任何表现,这十分奇怪。

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尽管诸将素来与他不和,但魏延还是认为大家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

但魏延太单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想不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及所有人的企望,这其中也包括一声不响的姜维。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少有名气,以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长。刘备突然视察广都,看到蒋琬不理政事,就要斩杀他。诸葛亮就替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大器,不是百里之才。

刘备敬重诸葛亮,也就放了蒋琬一码,只是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开设府属,征聘蒋琬为东曹掾,后升其为参军。

诸葛亮进驻汉中主持北伐,参军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后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就是辅佐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哦。”

蒋琬传: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早就密表后主刘禅,说:“如果出现不幸的事情,我回不来了,就让蒋琬替代我。”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魏延还等着大家推举他替代诸葛亮呢,实在是单纯得很!

诸葛亮把蒋琬留在丞相府,就已经做好了事后的安排。诸葛亮安排撤军一事,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蒋琬,蒋琬必定清楚诸葛亮具体撤军的事宜。

甚至是除掉魏延之后,再除掉杨仪的计划,蒋琬都可能清楚。

这也就是,刘禅征询蒋琬等意见时,蒋琬说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的根本原因。

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费祎也是诸葛亮一直提拔、培养的接班人之一,蒋琬之后,就是费祎接替蒋琬主持军政大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等凯旋班师,群僚出数十里迎接,大多数人都在费祎的前面,而诸葛亮特别命费祎与自己同车共载,众人无不对他青眼有加。

杨仪与魏延经常相互憎恨,费祎就居中调解。

费祎忽悠魏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替魏延出力,更不可能推举魏延接替丞相。

姜维传: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发现的军事天才,极力推崇。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极力称赞姜维的忠诚和军事能力,而且领着他觐见后主刘禅。

以此看来,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政局,都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把持,这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是诸葛亮的核心辅佐,也是蜀汉朝政的核心。

魏延岂能与他们相抗衡呢?

杨仪传: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诸葛亮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北伐,就由杨仪策划调度粮草事宜。

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制衡使用,但也十分憎恨他们彼此不合作。

诸葛亮病逝后,已经无人能够控制得了二人,为了稳定蜀汉的政局,杨仪、魏延都是必须除掉的人。

诸葛亮安排撤军是一回事,撤军之后蜀汉的人事如何安排那是另一回事。

杨仪、魏延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能是一个被杀,另一个被利用,最后被免职流放。

姜维不支持魏延的原因

第一,魏延被杀的过程,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魏延被杀的过程,就是想说明姜维为啥不救援魏延。

姜维是诸葛亮培植的军事接班人,他必定会坚定地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计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就是命姜维看着魏延,保证大军的安全。

豹眼认为,魏延与杨仪翻脸,杨仪安排斩杀魏延,这仅是诸葛亮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恐怕还有另一套预备方案,那就是命姜维斩杀魏延。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拒不从命,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马岱在魏延身后,并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这已经在提醒读者,诸葛亮事先是做了安排的。

豹眼认为,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姜维而不是马岱。马岱跟随马超归属蜀汉多年,不可能再有异心,但比起姜维来,诸葛亮还是更相信姜维。

这么绝密的事,诸葛亮一向谨慎,必定安排最可靠的人。

但有一点,诸葛亮既然不准备亲手处死魏延,也不想让姜维出面处置魏延,最好是杨仪出面,姜维视局势而定。

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杀了魏延,蒋琬等借机上表刘禅处理杨仪,一石二鸟。

诸葛亮的智谋的确不是凡人所能窥视的,杨仪、魏延岂能是对手。蒋琬、费祎、姜维仅仅是受益者,而作为执行者参与其事罢了。

因此,除掉魏延是既定的事,最好是杨仪出面。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咋能够帮助魏延呢?

第二,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说明了除掉魏延符合姜维的利益。

最直接的结果,除掉魏延符合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利益,起码在这些人看来,是符合蜀汉利益的。

这种情况下,姜维又如何会去帮助魏延呢?

姜维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耳提面命,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姜维作为降将,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诸葛亮死后,姜维要在蜀汉站住脚,还必须要与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心腹打成一片。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北伐战略上格格不入,世人皆知,姜维岂能不清楚?

因此,姜维绝不会与魏延搞到一起。

因此,豹眼认为,一向做事缜密,神人莫测的诸葛亮,在安排撤军时必定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诸葛亮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足以说明了问题。究竟诸葛亮是如何与姜维交代的,只有天知地知,诸葛亮知、姜维知,其他人绝不会知。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这个预备方案进行,姜维毫无作为,一切也就成为了秘密。

豹眼认为,如果魏延不是直接找杨仪算账而是直接与大军作对,姜维就可能直接与魏延开战。

不管咋说,姜维绝不会帮助魏延,没有直接作对就已经是最大的忍耐了。

谢谢邀请!魏延被杀,姜维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的看着魏延死去。这都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原本和魏延不合,姜维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他害怕死后军权落到魏延的手里,不除魏延,死不瞑目。杨仪、费袆也怕诸葛亮死后,魏延威胁到他们的权利。说什么锦囊妙计,实际诸葛亮临死前已经和杨仪、费袆、姜维密谋好了,只有魏延不知道。这样看来,姜维怎能不袖手旁观呢?还应说明的是,魏延是刘备的人,刘备一手培养起来,对刘备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很得刘备的喜爱,刘备死后,把魏延交给刘禅使用,魏延又对刘禅同样忠心耿耿,很讨刘禅喜欢。如果诸葛亮生前找借口杀了魏延,就是得罪了刘禅,所以诸葛亮用杨仪、马岱的手杀掉魏延。杨仪杀了魏延,刘禅也不高兴,也许刘禅会杀杨仪。如果刘禅不杀杨仪?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蒋琬。诸葛亮在蒋琬面前允诺过,若他死了以后,丞相由蒋琬接任,曾经多次在刘禅面前说过这事,因此蒋琬对诸葛亮忠心耿耿。恰逢杨仪在刘禅面前要官,想当丞相,蒋琬就奏请刘禅处死了杨仪。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魏延死去,可以说,蜀国的两个擎天柱子倒下了,损失不可估量。

2、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成为了蜀汉最后支柱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姜维的确成为了蜀汉最后的支柱,但这是出于剧情考虑的艺术加工。事实上,在后主时代,我们可以分为诸葛亮时期,蜀中三相(蒋琬、费祎、董允)时期,以及最后的姜维时期。

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便不用再做介绍了,而在其之后主持蜀汉政事的则是蒋琬、费祎和董允三人。不过此三人虽然和诸葛亮并称“蜀中四相”,可实际上只有诸葛亮担任过丞相,其身后蜀汉便再无丞相了,所以“四相”只是后人对另三人的尊称。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之前我对“丞相、尚书令、中书令”区别的那个回答,真正的丞相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它作为官僚体系的顶点,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威胁,刘邦在前面打仗的时候最怕的是丞相萧何在后方造反,后来丞相周勃铲除吕氏拥立汉文帝,都让皇帝看到了丞相所具有的能量。

于是到了西汉后期,便开始用三公制替代丞相制,结果这一个改革创造出了一个王莽来,直接篡了刘氏的江山。有感于权力不能集中于一个人,建立东汉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加强了汉武帝刘彻发明的尚书台。于是在东汉大部分时期,是没有丞相的,三公也只是虚职,真正的权力集中在级别很低,却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尚书台。

然而到了东汉末期出了两个丞相,一位给四百年的大汉挖了个坑,另一位则填上了土,他们就是董卓和曹操。所以目睹一切的刘备,怎么能不防着丞相呢?于是在其入蜀后,在以诸葛亮为相的同时,又重新建立了尚书台就是为了诸葛亮之后的人准备的。前者是对诸葛亮的器重,后者是对丞相这一官职的恐惧,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忠臣,但刘备不能保证在诸葛亮死后不会也出一个曹操。

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夷陵之败,刘备病危,此时他不能再同时留着丞相和尚书台让蜀汉陷入内斗,他需要的是尽快的稳定过渡。所以在同时托孤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的同时,却把李严和尚书台留在了远离政治中心的永安。

建兴元年,丞相兼司隶校尉兼益州牧的诸葛亮“开府治事”,这是以丞相府代替了尚书台的职能,如此就没有那些尚书们什么事了。于是诸葛亮便独揽大权,后面的事大家便都知道了,诸葛亮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其实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接班人,但不是姜维(此时他也还在凉州)。《三国志·蒋琬传》: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蒋琬,大家都熟悉,他是荆州零陵湘乡人,在刘备入蜀的时候,便以州书佐的身份相随。但是张裔知道的人可能比较少,只要是他在《三国演义》中只被提到过名字,并没有出场过。

张裔,成都人,在刘璋投降的时候曾作为信使和刘备谈判,后来被刘备任命为巴郡太守,结果上任途中就非常倒霉的被造反的雍闿抓了,作为礼物送给了孙权。那时候张裔还没什么名气,孙权就见也没见,随便找个地方一扔好几年。

一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排邓芝入吴结盟,才提出要回张裔。当时孙权早把张裔这个人忘了,就想也没想的答应了,后来又觉得好奇就召见了他一下。两人一聊,孙权发现这还真是一个人才啊,就想派人把他再扣下,可早有察觉的张裔早已经先一步的跑回了永安。

回到益州后,诸葛亮以张裔为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兼益州治中从事。后来诸葛亮驻守汉中,又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代替诸葛亮行使各项事务,还要在蒋琬之上。张裔的性格比较诙谐随和,而蒋琬则比较方整威重,两人刚好可以相辅相成。

不过张裔的岁数比较大,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大不少,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张裔去世,享年66岁,同年蒋琬顶替了张裔的职务。而那时候的诸葛亮估计也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了,密信给后主刘禅道:“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四年后,诸葛亮星陨五丈原。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如刘备当初设计的一样,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取消了丞相,但是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令,实际职权和丞相相差无几。经过四年的过渡,蜀汉政权再次平稳,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蒋琬“开府”,次年再拜大司马。

这时蒋琬又重拾了诸葛亮北伐的遗愿,他总结诸葛亮数出秦川的经验,认为蜀道路险运艰是屡次北伐没能成功的关键原因,于是提出“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还未成行,蒋琬旧病复发。而与此同时,朝中议论后都认为如果不能成功,逆流而上就很难回来的,风险太大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刘禅派费祎和姜维把这个结论告知蒋琬。然后蒋琬又和费祎等人商量了一番,上疏说羌胡人尚心思汉室,不如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军西北,我率军为后继,涪县水路便利,一旦东北有变,应付不难。

于是这年,蒋琬进驻涪县,可很快其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蒋琬以病情原因请求将益州刺史的职位让与费祎得到同意,这其实已经有安排后事的意味了。两年后,公元246年,蒋琬病逝。

蒋琬在世时,费祎代替他成为尚书令,又在其进驻涪县病情加重后,升任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一年,费祎外出镇守汉中,但相比于诸葛亮和蒋琬,费祎对北伐就没有那么热衷了,从积极进攻转变为防守,将更多精力用于内政处理。

延熙十四年,费祎从汉中回到了成都,次年被命开府,然而在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被魏国降人郭脩刺杀身亡。至于四相最后一人的董允,其实他比费祎死的还早,是和蒋琬同年而亡的。

董允,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刘备在立刘禅为太子时,他和费祎一同被选为太子舍人。诸葛亮北伐时,觉得刘禅正值青春年少的叛逆期,自己不在身边容易被人带坏,就以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三国志·董允传》评价称: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

甚至刘禅想要扩充后宫,都因为董允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所以如果说诸葛亮是相父,董允更像是严师让刘禅敬畏。后来随着刘禅慢慢长大,开始宠幸黄皓,于是董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以至于董允活着的时候最高不过黄门丞。

延熙七年,董允“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可是九年,董允与蒋琬同年去世。可以说蒋琬和费祎即使远在汉中,依然能够放心的遥控成都,就是因为有董允在。

董允去世后,陈祗代替董允成为侍中,因为相貌威武,又会很多数术旁门左道,逐渐得到刘禅的宠幸,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陈祗并不排斥宦官,所以开始和黄皓互为表里,把持朝政,就和张居正与冯宝的关系一样。

在费祎死后,姜维虽然名义上为大将军,地位在陈祗之上,但陈祗的权柄却要高于姜维,所以姜维实际已经失去了对成都的控制,只能长期驻守汉中。历史上,陈祗一直被当做祸国的大奸臣看待,不过庆幸的是,他在北伐上的态度是坚决的。

《三国志·谯周传》: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因而对于姜维来说,陈祗可能比蒋琬、费祎在时,更能让他施展手脚,反而可能是最符合诸葛亮预期的。在《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可见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才能在永南、季常,即李邵和马良之上,而且对于军事比较敏感,是个可造之才,可以将自己的军事知识尽数教给他。想必到时候蒋琬主内,姜维主外,正好可以代替诸葛亮。

所以蒋琬在时还好,姜维还多次领偏师入羌中作战,但是蒋琬死后,姜维每次想拉拢羌、胡,进而控制陇西的作战计划都被费祎阻止。《汉晋春秋》记载,费祎曾对姜维说: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于是怕折了本钱,姜维每次出征,军力都被费祎控制在万人以下。

延熙十六年春,费祎被刺身亡,当年夏天姜维就“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直到粮尽而退,第二年又复出陇西,想必和陈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陈祗在《三国志》中没有单独列传,只是附在董允传之后,更没有列出其任何政绩。但其在时,因为支持姜维北伐,蜀汉国力迅速下降,再加上其勾结黄皓使宦官地位上升,开始干扰朝政。

尤其是在景耀元年(258年),陈祗去世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彻底把持了朝政。《汉晋春秋》记载:

孙休时,珝为五官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孙休在位正是258年至264年,此时的蜀汉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了。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被邓艾击败,退驻沓中,黄皓便想趁机废掉姜维扶持右将军阎宇。姜维获悉后请求斩杀黄皓,遭到刘禅的反对,使得姜维不敢回到成都,只得屯田自沓中。次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

可以说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支撑起蜀汉,之后蒋琬、费祎、董允三人,虽然才能不及,但是通过相互合作依然共同勉力维持着现状。至三人相继去世,姜维已经独木难支,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风雨飘摇中的蜀汉离覆亡只需要再轻轻推一把。

诸葛亮死后,蜀国有四相辅佐国政。他们谁都没有利用“武侯遗志”这面大旗,而是放弃诸葛亮对外战争的国策,开始休养生息。

诸葛亮的北伐和蒋琬费祎的收缩,不能简单的说谁对谁错,但蜀国90多万人口,对抗魏国430万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从这个角度说,休养生息,尽可能多延长蜀国的国祚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姜维不这么想,他高举武侯的大旗,用北伐来获取政治利益。253年,费祎离奇的去世,费祎的死姜维是既得利益者,使他如同脱缰野马一般。

从253年姜维获得兵权,到262年,9年时间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这些战争负多胜少,可以说是穷兵黩武。但是姜维却真的从这之中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其实直到现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提起姜维,想到的就是一个孤独斗士向命运抗争的形象。

北伐在蜀国是国家政策方面上的大事,要北伐,就必须倾全国之力。姜维掌握了北伐的话语权,就掌握了蜀国全国的资源调配,这也正是他始终倾心于继续战争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北伐,带给蜀国的则是灾难性的结果。蜀国鼎盛时期人口才90多万,经过长年战争,姑且还算是维持在90万上下,要养活大约10余万的常备兵力,相当于10个老百姓养1个兵,这样的比例是非常夸张的。连年的战争,终于让蜀国不能忍了。在262年,姜维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他的北伐,伤害了朝廷上所有人的利益,他的政敌们,黄皓、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准备用阎宇换掉姜维,改变这近10年来的对外政策,重新恢复蒋琬、费祎他们的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262年冬,姜维不敢回汉中驻地,更不敢回成都去和黄皓他们见面,他知道,一旦军队回到驻地,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就地解除职务。于是他把部队拉到了沓中,在此“避祸屯田”。从这个角度说,姜维的北伐,其实是加快了蜀国的灭亡,更不要说在263年发生的更加离奇的钟会伐蜀战争了。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四位支柱,他们是蒋琬,费祎,姜维和董允。

首先我们来说蒋琬。蒋琬,字公琰,蜀山社稷之才。诸葛亮在世时就曾给后主刘禅上书一封,大致内容是说如果那天我去世了,蜀国的事务可以交给蒋琬,这足以证明蒋琬的能力。

费祎,字文伟。蒋琬去世后,费祎执掌了蜀国的大权。早些年,费祎出使吴国的时候,遭到吴国群臣唇枪舌剑的攻击,费祎不卑不亢,始终没有屈服,得到了孙权的赞赏。费祎也算是雅性谦素,当国功名。

姜维,字伯约。在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掌大权,不过严格地说来,他们都是文官,相当于运筹帷幄的统帅,而真正继承诸葛亮遗志,浴血奋战于北伐第一线的,还得是姜维。而且姜维也算是诸葛亮的学生,继承者。

董允,字休昭。诸葛亮在进行第一次北伐前,很担心蜀汉后主刘禅年纪太轻,不辨是非,容易受人欺骗,就让为人正直、是非分明的董允负责处理皇宫内部事宜。由此可见,董允的人品是非常可信的。

所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蒋琬,费祎,姜维和董允四人支撑了蜀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只有姜维一人。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尊诸葛亮遗言,封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葛亮死后,继任诸葛亮位置的是蒋琬,才是军政一把手。封姜维辅国将军,平襄候。姜维职责是守汉中,算是地方最高长官,还没有进入中央。

姜维在汉中驻守,对魏国也算是起到威慑作用,但也算不上是支柱,姜维九次北伐,也是执行的中央决定,但是九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蒋琬死后,接替蒋琬的是费祎和董允。再后来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害怕无故牵连自己,姜维还有过辞管回家种地的日子,再后来邓艾秦岭出奇兵,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抵御邓艾,诸葛瞻战死,之后姜维死守剑阁。

The End